品名 | 石菖蒲 | 產(chǎn)地 | 安徽 |
產(chǎn)品屬性 | 根莖類 | 性狀 | 扁長型 |
性 | 溫 | 味 | 辛 |
歸經(jīng) | 肝 | 毒性 | 無毒 |
化學(xué)成分 | 石菖蒲素 | 產(chǎn)品形態(tài) | 原形態(tài) |
炮制工藝 | 曬制 | 規(guī)格 | 大統(tǒng) |
石菖蒲
拉丁名:Rhizoma Acoori Graminei
英文名:Grassleaf Sweetfalg Rhizome
別名:
山菖蒲、石蜈蚣、水劍草、昌本、菖蒲、昌陽、昌羊、堯時薤、堯韭、木蠟、陽春雪、望見消、九節(jié)菖蒲、苦菖蒲、粉菖、劍草、劍葉菖蒲、溪菖、野韭菜、水蜈蚣、香草等。
概述:
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A.gramineus auct.non Soland.)的根狀莖。
出自《本草圖經(jīng)》;《綱目》:"菖蒲凡五種,生于池澤,蒲葉肥根,高二、三尺者泥菖蒲,白菖也。生于溪澗,蒲葉瘦根,高二、三尺者水菖蒲,溪蓀也。生于水石之間,葉有劍脊,瘦根密節(jié),高尺余者石菖蒲也。人家以砂栽之一年,至春剪洗,愈剪愈細(xì),高四、五寸,葉如韭,根如匙柄粗者亦石菖蒲也。甚則根長二、三分,葉長寸許,謂之錢蒲是矣。服食入藥須用二種石菖蒲,余皆不堪。此草新舊相代,四時常青。《羅浮山記》言山中菖蒲一寸二十節(jié),《抱樸子》言,服食以一寸九節(jié)紫花者尤善,蘇頌言無花實(shí)。然今菖蒲,二、三月間抽莖開細(xì)黃花成穗,而昔人言菖蒲難得見花,非無花也。"
《本草原始》:"石菖蒲色紫,折之有肉,中實(shí)多節(jié)者良,不必泥于九節(jié),咀,忌鐵。"
產(chǎn)地分布:
分布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藥材主產(chǎn)四川、浙江、江蘇等地,主產(chǎn)于安徽省岳西縣、霍山縣、金寨、潛山等。
形態(tài)特征:
石菖蒲為多年生草本;須根肉質(zhì),極多;根莖肥厚多節(jié),下部橫臥,節(jié)間密,粗2-5毫米,上部多分枝,植株因而叢生狀。葉無柄,兩行排列,線形,長20-50厘米,寬7-13毫米,頂端漸狹,上部平展,基部對折,無明顯的中脈,深綠色,有光澤,葉叢兩側(cè)基部常有膜質(zhì)葉鞘,以后脫落。花夏季開放,肉穗花序由無葉的花莖頂端抽出,長4-8厘米,寬4-7毫米;葉狀佛焰苞長13-25厘米,長為花序的2-5倍?;▋尚?,小而密,黃綠色;花被片6;雄蕊6。漿果倒卵形,成熟時黃綠色或淡黃色。
生態(tài)環(huán)境:
生于海拔20-2600米山谷濕地、山溝、溪邊石、或溪澗潮濕流水的巖石間上。分布于黃河以南各省區(qū)。亞洲南部和東南部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