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或多或少地影響著地球上每一個人,而受影響*的莫過于生活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qū)的5000萬小農戶了。
這些小農戶可以說是地球上*勞苦的一群人。每天,他們要在約一英畝(約合4047平方米)的土地上辛勤耕作,以維持一家人生計。如今,氣候變化又要給他們的生活帶來新的風險。未來幾十年,不斷升高的氣溫將嚴重擾亂農業(yè)生產,尤其在熱帶地區(qū)。雨水過多或過少都將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在更加溫暖的氣候條件下,害蟲也將大肆繁殖并禍害作物。
生活在富庶國家的農民有辦法應對氣候變化,管控風險,例如種植抗旱、抗蟲害的作物,利用復雜的土壤分析來提高土地的生產力,以及購買農作物保險來保護自己免受損失等。然而,世界上*貧困的那些農民面對威脅卻往往束手無策。
到2050年,全球糧食需求預計將增長60%,而收成下滑將造成世界糧食供應短缺、饑荒多發(fā)、糧價上漲,讓全球在過去半個世紀中取得的巨大減貧成績面臨倒退的風險。
我們的確能通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開發(fā)新技術和新能源等方法,防止氣候變化可能導致的*差結果成為現實。但我曾提到的一些影響,例如氣溫上升,已經發(fā)生了。所以,我們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同時,也要幫助人們適應這些影響。幸運的是,歷史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幫助小農戶的模式。
全球有少數幾個國家以小農戶為主導,在提高作物產量、擺脫貧困上做得非常成功。中國就是其中之一。自上世紀70年代起,中國的農業(yè)產值從每年不到200億美元猛增至如今的1萬多億美元,農業(yè)生產的繁榮使中國人均收入提高了20倍,營養(yǎng)不良人口比率降至約9%。
中國是如何取得這些成就的?答案是大力度的投資和新技術的應用。借助于政府對農業(yè)研發(fā)的有力支持,中國農業(yè)科學家培育了一些相當高產的新品種作物,比如更適合小農戶種植、能充分適應當地環(huán)境的雜交小麥。相比普通小麥,它占地面積更小、用水更少、抗旱和抗病能力更強。這意味著擁有較少土地的農民,能夠用更少的資源投入獲得更高的產出。
中國農民不僅在適應氣候變化,還成功地主動改善了種植環(huán)境。在過去15年中,中國有2000多萬小農戶引入了新的管理技術,既提高了作物產出,又減少了污染。他們還有效地降低了氮、磷排放量,減少了水土流失,并且大規(guī)模退耕還林。
中國正與世界分享農業(yè)實踐成功經驗,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科學家研發(fā)的“綠色超級稻”就是一個*案例。該項目聯合了國際水稻研究所和非洲水稻中心等機構的力量(蓋茨基金會也為研究提供了部分資金),培育了78個不同的水稻品種,可以在干旱、洪澇或少量施用化肥的條件下生長,同時減少殺蟲劑和除草劑的使用??梢哉f,隨著氣候變化對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qū)的影響愈加顯著,“綠色超級稻”就像是為其量身打造的作物品種。同時,我們需要多國科學家加強協(xié)作,并為他們所從事的農業(yè)研發(fā)提供更多支持,也要積極資助國際農業(yè)研究磋商組織這樣的機構,它是全球*的農業(yè)科學家網絡。
當然,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業(yè)體系不會百分之百適用于乍得、尼日利亞或布基納法索,但在應對氣候變化、貧困等全球性挑戰(zhàn)時,參考借鑒他國做法絕無壞處。我相信在幫助小農戶應對氣候變化這個問題上,很多國家,特別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能從中國農民和科學家身上學到很多東西。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