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阿姨們,賣大蒜、青菜、香菜、韭菜。”“無公害、純自然。”“1.5元一斤……”在市荷花塘特殊教育學校門口,一群來自特殊教育學校的孩子正在用并不流暢的語言介紹著他們義賣的蔬菜,吸引了眾多市民駐足。
據悉,這8名孩子來自荷花塘特殊教育學校培智班九年級,今年6月份他們即將畢業(yè)。為了增強孩子們的人際溝通能力,讓他們能更好地融入社會,學校從3月份開始,每周五上午為孩子們增加了愛心蔬菜義賣的社會實踐課,周四是農事課,孩子們將自己種植的蔬菜收割好,第二天一早進行愛心義賣。
當天早上8點多鐘,當孩子們將蔬菜義賣亭推出來時,不少市民圍攏過來。家住附近的王奶奶成了他們當天的*個顧客。當王奶奶說買一斤青菜后,一個叫周周(化名)的孩子立刻笑臉相迎,非常熟練地拿起方便袋裝菜,其他的孩子也分工合作。稱重時,兩三個孩子一起認真地操作著電子秤,由于把不準重量,只能反復地添減蔬菜,并不時向一旁的老師請教,一點也不馬虎;找錢時,孩子們一邊算一邊大聲地將算術念出來,在得到老師的認可后再小心翼翼地取出錢,交給王奶奶。雖然過程磕磕絆絆,但在成功交易后,孩子們的臉上都露出了笑容。周周將蔬菜遞給王奶奶時,還大聲叮囑:“奶奶慢走!”
“通過幾次社會實踐課,孩子們比*次出來義賣時進步明顯。”站在一旁的特校老師戴素琴告訴記者,這群孩子智力較常人低下,剛開始義賣時,孩子們不敢主動叫賣,售賣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老師手把手反復教授。經過幾個星期的鍛煉,孩子們的膽量大了,現在能夠主動與顧客溝通交流,也能相對熟練地算賬、找錢,而且越來越懂禮貌。作為老師,看到孩子們一點一滴的進步,心里也深感欣慰。
“特校的這個活動搞得好,鍛煉孩子的社交能力,理應支持。”在現場,不少市民得知情況后,紛紛掏錢購買蔬菜。孩子們忙得不亦樂乎,每做成一筆生意都大聲地說“謝謝”。一位楊阿姨主動提出不需要找零,一旁的戴老師婉拒了她的好意。戴老師表示,希望孩子能夠理解自己通過努力付出,得到同等的價值,而不是不勞而獲。一番話說得楊阿姨連連點頭,臨走時還不忘鼓勵孩子們“繼續(xù)加油”。
不到一小時,幾小筐蔬菜就已經售罄,總共賣了28元。專職收錢的孩子將收款箱緊緊地護在胸口,直到回到教室,才露出輕松的表情。
教導他們的老師柏佐嶺說,他和孩子們還有一個小小的約定——等義賣的錢聚到200元時,就用這筆大家一起賺的錢去看一場電影。所以孩子們非常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每次義賣結束后,就一起將錢箱里的錢數一數。義賣活動已經開展4次,現在總共有87元了,200元的小目標很快就可以實現了。
荷花塘特殊教育學校副校長李霞說,學校開展這些活動的目的,就是讓這些孩子學會正常的人際交往,讓他們不斷接觸社會,從被社會接納到融入社會。6月份孩子們即將畢業(yè),學校目前也在積極和相關企業(yè)進行聯系接洽,希望孩子們畢業(yè)后能夠找到一份職業(yè)歸宿,也希望有更多的社會力量能夠關注幫助他們。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