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察布市有著悠久的馬鈴薯種植歷史,種植面積及鮮薯年產量均居全國地市級首位。2009年3月,烏蘭察布市被中國食品工業(yè)協會命名為“中國馬鈴薯之都”。日前,在察哈爾右翼前旗,一座由京蒙合作專門為馬鈴薯而建的博物館開始試運營。
中國薯都馬鈴薯博物館位于察右前旗京蒙產業(yè)園區(qū),由北京房山企業(yè)——北京凱達恒業(yè)農業(yè)技術開發(fā)有限公司凱達公司(項目落地內蒙古薯都凱達食品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博物館建筑面積為3000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是一個融合展覽、科普、體驗、互動于一體的綜合性展館。
高高矗立的檐角,透明寬敞的幕墻,走進博物館一樓大廳,從人類*早發(fā)現馬鈴薯到用馬鈴薯制作出各種美味,一幅幅承載馬鈴薯歷史與文化的圖片,如同畫卷般徐徐展開,再搭配以聲光電的展示手段,帶游客進入了一個奇妙的馬鈴薯知識殿堂。
向前走,一組馬鈴薯從發(fā)芽生長到開花結果的實物模型吸引了游客的眼球。借助3D打印技術,可以看到立體的馬鈴薯的生長全過程,如此直觀地呈現,讓人們欣喜不已,流連忘返。
馬鈴薯產業(yè)以其固有的資源優(yōu)勢和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在烏蘭察布經濟社會發(fā)展中占據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展廳的后半部分集中展示了烏蘭察布馬鈴薯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和品牌價值,對于游客了解烏蘭察布,進一步提升烏蘭察布馬鈴薯知名度、影響力和產品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步入二樓,代理館長、智能語音講解機器人“優(yōu)友”就熱情地迎了上來。一段萌萌的自我介紹后,優(yōu)友”開始帶“領大家參觀。體感互動、知識問答、VR實驗室……二層將單純的文史類博物館轉變?yōu)榱烁邊⑴c性和知識性的綜合型博物館,可以使游客與館區(qū)設置進行很好的互動,在*短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馬鈴薯歷史文化信息。當然,游客還可以在馬鈴薯主題餐廳制作“美食”,在虛擬駕駛器上進行“收獲馬鈴薯”游戲,極具趣味性和體驗性。
內蒙古薯都凱達食品有限公司項目經理張楊介紹,博物館專門聘請了中國*設計師進行設計,一樓以馬鈴薯文化展示為主,二樓以科普示范、互動為主,集中展示馬鈴薯的發(fā)展歷程、營養(yǎng)價值、種植加工,以及未來發(fā)展趨勢。
“在烏蘭察布建設‘中國薯都馬鈴薯博物館’,主要是為了鑄就‘薯都’文化靈魂載體,積淀‘薯都’文化底蘊,用文化引領馬鈴薯產業(yè)發(fā)展,推動烏蘭察布文化、旅游業(yè)發(fā)展,從而以馬鈴薯文化扶貧,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持續(xù)增收奔小康。”張楊介紹,北京凱達恒業(yè)農業(yè)技術開發(fā)有限公司響應京蒙幫扶號召,至今投資了5億元在烏蘭察布市建設馬鈴薯國際*生產線。本著“科技支撐、文化引領”的發(fā)展理念,將世界前沿的加工技術、先進的加工設備與烏蘭察布的區(qū)域優(yōu)勢相結合,實現科技支撐,同時通過這座博物館以及科普觀光走廊宣傳馬鈴薯文化,實現文化引領,宣傳馬鈴薯文化,將“中國薯都”這張名片推廣至全國甚至全世界。
察右前旗黃旗海鎮(zhèn)村民劉義存感慨地說:“種了一輩子馬鈴薯,想也不敢想在家門口建起了一座馬鈴薯博物館,參觀的人多了,我們?yōu)跆m察布馬鈴薯的知名度就越響,銷路自然也越寬,種植戶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對對,中國薯都馬鈴薯博物館正式開館后,游客就會漸漸多起來,到時可以順道來我們周邊的村子轉轉,在采摘園采摘新鮮的蔬果,在農家樂品嘗地道的土豆宴,對于促進我們當地旅游和經濟發(fā)展肯定會有幫助!”同行的寶音附和道。
中國薯都馬鈴薯博物館將于今年8月正式面向市民免費開放,前期該館已開展了一系列以馬鈴薯文化為主題的宣傳及科普活動,目前正在積極申請自治區(qū)級科普示范基地。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