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yè)網Agronet農業(yè)博物館】筒車亦稱“水轉筒車”。一種以水流作動力,取水灌田的工具。據史料記載,筒車發(fā)明于隋而勝于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這種靠水力自動的古老筒車,在家鄉(xiāng)郁郁蔥蔥的山簡、溪流間構成了一幅幅遠古的田園春色圖,為中國古代人民杰出發(fā)明。
唐陳廷章在《水輪賦》曰:“水能利物,輪乃曲成。升降滿農夫之用,低徊隨匠氏之程。始崩騰以電散,俄宛轉以風生。雖破浪于川湄,善行無跡;既斡流于波面,終夜有聲。”把它安裝在有流水的河邊上,因為挖有地槽,被引入地槽的急流推動木葉輪不停轉動,將地槽里的水通過竹筒提升到高處,倒入天槽流進農田中。
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莊周<南華經>記載的漢陰抱翁老人恥用的桔槔,即是豎于井邊的提水器械。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提水工具的使用越來越被重視,先后又出現了戽斗、汲筒、龍骨車(又名翻車)和筒車。筒車的使用在安康始于南宋大將郭浩營田時。恒口千工堰龍口下筒車河是郭浩營田時制筒車引水入渠處,故地留“筒車河”之名。在河東岸崖壁上遺有石刻兩方,字跡雖已漫漶,但依稀仍可認出“奉檄制龍筒車”、“提水入堰”、“灌田”等字樣。
后來發(fā)展的高轉筒車,王禎《農書》描繪的高轉筒車,屬于提水機械。以人力或畜力為動力。南宋以來,筒車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完善,并漸行推廣普及。明、清之際,中國西南部山丘和西北黃河上中游兩岸使用的很多。云、桂、川、甘、陜、粵等地也有使用。在漢濱區(qū)迎風鄉(xiāng)黃洋河畔,至今仍可看到筒車風姿。它們在噴珠濺玉、澆灌農田的同時,也成了人們旅游觀光的靚麗風景。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水車已傳到日本。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專門談及“應作水車事”,說:“傳聞唐國之風,渠堰不便之處,多構水車。無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間之民,素無此備,動若焦損。宜下仰民間,作備件器,以為農業(yè)之資。其以手轉、以足踏、服?;氐龋瑐潆S便宜。”這一記載不僅是中日兩國人民經濟文化交流的絕好證明,也生動說明水車使用已成“唐國之風”,其種類有手轉、足踏、牛拉等。
此外,亞太地區(qū)一些國家也在使用筒車。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