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每到果蔬收獲時節(jié),甘肅酒泉市玉門市柳湖鎮(zhèn)富民村村民汪萍萍便和祖輩一樣“愁上眉梢”。長期面對質優(yōu)品佳的戈壁農特產品難覓銷路而一籌莫展的“煩心事”,在近年當?shù)厝缁鹑巛钡碾娚贪l(fā)展中找到“出路”,并讓她成為遠近知名的“電商達人”。
如今,農村電商已成為農產品銷售的重要渠道。2017開始做電商的汪萍萍銷售的都是一些當?shù)氐奶厣r產品,效益十分可觀,年銷售額達30萬元。
“我們主要賣紅枸杞、黑枸杞,主要在淘寶、一畝田和微信上交易。”汪萍萍說,除了通過互聯(lián)網外銷特色農產品外,有時還會在田間地頭進行網絡直播銷售,很多都是回頭客,平時多是線上交易,“雙十一”活動期間*能出100多單,“豐收”了一大把。
地處甘肅河西走廊西段的玉門市,是古絲綢之路要道,境內分布著疏勒河、白楊河、小昌馬河、石油河4條河流,年日照時數(shù)3300小時左右。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病蟲害少、水源充足、沙質堿性土壤、無污染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適宜小麥、玉米、枸杞、孜然、瓜果蔬菜等作物生長。
近年來,玉門依托資源稟賦,培育發(fā)展高效種植、特色林果、草食畜牧三大優(yōu)勢產業(yè),建成枸杞、蜜瓜、孜然、茴香、韭菜、葡萄、人參果、制種等生產基地,被命名為甘肅省“蔬菜產業(yè)大縣”“肉羊產業(yè)大縣”“優(yōu)質林果產業(yè)大縣”和“牛羊產業(yè)大縣建設先進縣”。
然而,供銷信息的不對稱使得這些美味佳肴長期處于“藏在深山人未識”的困境,不僅是“優(yōu)質農產品賣不上好價錢”,而且很多外地民眾亦“無緣嘗鮮”。
酒泉市委常委、玉門市委書記陳炎人表示,玉門農業(yè)是典型的綠洲農業(yè),同樣的農產品在當?shù)赝鶗L得更好,但目前農產品銷售渠道還不暢通,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今年,玉門市通過重建農村供銷社體系、設立農產品流通服務中心、組建農產品流通團隊、規(guī)范合作社運行等措施,全力開拓市場。
除了利用各種途徑不斷拓寬“訂單農業(yè)”的規(guī)模外,電子商務被玉門市官方視為諸多特色農產品加速外銷的另一重要平臺。近年來,玉門市加大電商人才培訓力度,人才孵化培訓、物流倉儲配送、電商網絡營銷等電商運行體系不斷完善,進一步拓寬了特色農產品銷售渠道。
玉門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市長何正軍介紹說,目前當?shù)貜氖码娮由虅债a業(yè)的人員突破1300人,注冊網店184家,開通微店241家,依托“特色中國·玉門館”等第三方網絡平臺,全力開拓具有玉門地域特色的知名農產品網上銷售渠道,農產品網絡年銷售額達到8000萬元,電子商務年交易額達到1.7億元。
玉門市柳湖鎮(zhèn)富民村種植黑枸杞的農戶李文仙,即嘗到了電商銷售帶來的“甜頭”。他說,*初只是在朋友圈賣一賣,*也就十幾單。但隨著近年農村電子商務服務深入鄉(xiāng)村,他開始嘗試通過電商平臺淘寶網售賣,短時間內網絡訂單便成倍增長,為致富開辟了新路子。
當?shù)卮迕駨堉救A也搭上了電子商務的快車,開了淘寶店的他收購老鄉(xiāng)們土特產品,然后在網上銷售,利益相當可觀。在他不足二十平方米的小店桌上一摞摞快遞單,屋內既有展示電商產品的貨架,也有擺放快遞貨品儲物架,不時有村民前來取貨寄貨。
除了賣干貨,張志華還把自家種的西紅柿也放到網上售賣,十分紅火。“把農產品照片發(fā)到網上,買的人自動會找上門來,能輕松實現(xiàn)數(shù)量可觀的交易,而線下還得到處找買家,即使磨破嘴皮子,每單銷量還很小。”他說。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