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豐圩村靠近*濕地保護區(qū)升金湖,水資源豐富,非常適宜發(fā)展水產養(yǎng)殖產業(yè)。自2015年底起,隨著國內糧食市場行情走低,該村黨總支書記姚禮彪意識到,農民增收不能僅僅發(fā)展單純的一稻一麥種植模式,要想辦法開拓增收的渠道。梅家標,系新豐圩村南三組村民,家庭人口四人,兒子今年24歲,患先天性多重殘疾,無勞動能力,生活不能自理,女兒現(xiàn)在大渡口中學高三就讀。妻子患多種慢性病,身體不好,家庭經濟一度十分困難,2014年建檔立卡成為貧困戶。
為了改善家庭經濟狀況,在村委會的支持、兄弟姐妹的幫助下,梅家標開始了流轉土地從事規(guī)模化種植。開始土地流轉的頭兩年,一方面因為風調雨順,糧食豐收,其次,國家對糧食種植的補貼力度讓種植大戶覺得有利可圖。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取消了對種糧大戶的直接補貼,加上國內糧食市場行情的走低,讓這些種糧大戶們對未來的路不知該怎么走了。
大力扶貧,心系農戶,轉變思路,調整種養(yǎng)結構
此時,新豐圩村黨總支書記姚禮彪意識到,是時候轉變思路,調整種植結構了,不能僅僅發(fā)展單純的一稻一麥種植模式了,要開拓新的增收渠道了。2016年,姚禮彪書記流轉了100多畝稻田,開始試點稻漁綜合種養(yǎng),那一年,雖然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澇災害,但是龍蝦的收獲還是讓大家感覺到,發(fā)展一稻一蝦的模式是一條好路子。2017年,全村稻漁種養(yǎng)面積2000畝。
梅家標多方取經學習,決定也發(fā)展稻蝦綜合種養(yǎng)。搞養(yǎng)殖,對于梅家標來說,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且不說技術問題吧,就說前期投入的,那不是一點點小錢啊,他心里也在打鼓啊。但是他有勇氣,虛心向周邊同行求教。*年,開挖的80畝養(yǎng)殖面積里,收獲龍蝦12000斤,毛收入近20萬元,讓他看到了希望。
2016年,該村開始試點在水稻田里養(yǎng)鱖魚和小龍蝦。稻魚綜合種養(yǎng)是以40畝、60畝水稻田為一個單元,在稻田四周開挖環(huán)型水溝,溝中養(yǎng)殖,田中種稻,實現(xiàn)稻魚蝦共生。魚蝦池中的肥水供水稻生長,可以不用或者少用化肥,水稻的秸稈又是魚蝦過冬*的場所。
新的生產模式一經試點成功,便在該村推廣開來,截至目前,該村流轉的6800余畝稻田已有4000畝被改造成稻蝦混養(yǎng)。2017年,該村組織成立了東至縣聯(lián)豐稻漁綜合種養(yǎng)專業(yè)合作社,現(xiàn)有合作社成員35人,均為新豐圩村的種植大戶和水產養(yǎng)殖戶,是安徽省小龍蝦健康養(yǎng)殖示范基地。主要技術模式:主要采取一季稻一季蝦的模式,畝產小龍蝦100公斤左右,高的達到200公斤,水稻單產510-700公斤。生產性能:開展稻蝦綜合種養(yǎng),既牢牢地保證了糧食生產的穩(wěn)定,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大大降低(分別減少55%、50%),生產的水稻品質大大提高,同時采取小龍蝦的養(yǎng)殖,每畝增加產值3000元以上,有效地增加了合作社社員的經濟收入。按照畝產小龍蝦100公斤、水稻500公斤計算,每畝產值4400元,利潤2450元。
真心扶貧,脫貧增收,“小龍蝦+扶貧”成美談
目前,該村已流轉土地6800畝,受益群眾全村1050戶,其中貧困戶96戶,戶均增收3000元。在合作社的輻射帶動下,貧困戶梅家標流轉土地160多畝,2018年該戶發(fā)展稻蝦混養(yǎng)面積80畝,每畝產龍蝦150斤,毛收入近20萬元;貧困戶焦慶明利用扶貧貸款5萬元入股參與鱖魚養(yǎng)殖,年實現(xiàn)增收2萬元;周邊村及大聯(lián)圩均開始發(fā)展稻蝦綜合種養(yǎng),龍蝦交易市場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每年龍蝦銷往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大中城市,...*遠可到三千公里以外的東北三省。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
新聞關鍵字: 龍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