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古老的沙漠“土瓜”——“庫克拜熱”變身“巴楚留香瓜”踏上電商平臺,迅速成為內地市場的“網紅”,越來越多巴楚瓜農的腰包鼓了起來,隨之改變的還有他們的種植理念和水平,以及被賦予的前所未有的市場觀念。
電商扶貧正在把沙漠邊緣的南疆綠洲從傳統(tǒng)的“巴扎”買賣帶入現代經濟形態(tài),讓扶貧的過程成為賦能的過程。
沙漠“土瓜”成“網紅”
巴楚縣阿瓦提鎮(zhèn)庫勒博依村村民蘇萊曼·肉孜來到自家瓜地,又是喜悅又是惱火。眼下正值留香瓜收獲季節(jié),地里三分之二的瓜賣了4萬多元,但附近的雉雞總來搗亂,還沒收獲的瓜被啄上幾口就成不了商品了。雉雞是保護動物,不能抓,只能驅趕。
35歲的蘇萊曼2016年還是貧困戶,如今已是村里的種瓜明星。“以前種棉花,每畝收益不到1000元,去年在駐村工作隊和上海援疆巴楚分指揮部的幫助下,我建起了小拱棚,種植留香瓜,每畝可掙3000多元,今年收益更好。”他樂呵呵地說。
在*貧困縣巴楚縣,像蘇萊曼這樣通過種瓜脫貧致富的農民有近千戶,經由上海援疆巴楚分指揮部、阿里巴巴農村淘寶和喀什維吉達尼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等聯(lián)手幫助,他們種植的留香瓜通過電商進入了上海。
在這個過程中,留香瓜完成了“土瓜”的華麗轉身。“它原名叫‘庫克拜熱’,意為綠瓤的瓜,清香脆甜,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之前一直在當地銷售。”上海市援疆干部、巴楚縣商經委副主任程暢告訴記者。
上海援疆干部2015年就嘗試幫農民把瓜賣到上海,聯(lián)系了批發(fā)商,收了瓜運走。“開始沒經驗,火車便宜就火車運,也沒用冷鏈,到了站傻眼了,沒人卸車,趕緊找朋友幫著卸。之后更傻眼了,賣給誰呢?”程暢說,*終把瓜拉到市場,因為沒有認知度,只好低價賣了。
2016年,上海援疆干部有了專業(yè)合作伙伴——農村淘寶和維吉達尼,他們聯(lián)手做品牌營銷,為瓜命名“巴楚留香瓜”,線上線下大力推廣宣傳,通過講述瓜農種瓜好故事,帶著瓜農到上海舉辦展會等,擴大留香瓜的品牌影響力,“土瓜”一舉成“網紅”。
2017年,農村淘寶整合聚劃算、天貓生鮮等阿里巴巴電商平臺資源,將10萬個留香瓜銷售一空。今年,4萬個精品留香瓜全部包銷給農村淘寶淘鄉(xiāng)甜自營業(yè)務,并在易果、盒馬等阿里巴巴新零售渠道銷售。
當天,位于瓊庫爾恰克鄉(xiāng)的巴楚縣伊合散農業(yè)專業(yè)合作社大院里一派熱火朝天的流水線作業(yè)場景,工人們正在熟練地分揀、裝箱成品瓜。“今年收了3000噸瓜,其中600噸是留香瓜,都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了。”合作社負責人卡德爾·艾買爾說,今年的留香瓜商品率比去年高,只要瓜好,*不愁賣。
電商開啟了一扇神奇的門,打通了物流和銷售環(huán)節(jié),帶來了財富。蘇萊曼也漸漸明白,除了村口巴扎之外,外面還有更大的市場。
被市場洗禮的瓜農
采訪當天傍晚,記者來到瓊庫爾恰克鄉(xiāng)巴扎加米村村民吾斯曼·努爾家中,他端出一盤切好的留香瓜請記者品嘗,臉上都是笑容。他今年*次把10畝地全種了留香瓜。“我種的瓜商品率接近70%。”他的語氣里滿是自豪。
如今吾斯曼可以暢談“商品率”,但年初可不是這樣,大半年來,他經歷了*次觀念洗禮。“*早做營銷時,我們拿著訂單坐等收瓜,人家來了一看,一畝地沒有多少商品瓜,有的地甚至一個也挑不出來。當時我和農民一樣,覺得地里都是瓜,沒有商品瓜的概念。”程暢說,品牌再好,如果不符合商業(yè)化標準,就形不成產業(yè),沒法幫老百姓脫貧。
市場倒逼之下,只能從產地源頭抓起,按照商業(yè)化標準要求改變種植方式,實施品控管理,這是上海援疆干部、縣農業(yè)部門、駐村工作隊、合作社與電商聯(lián)手和瓜農的傳統(tǒng)觀念“大戰(zhàn)”的過程。
他們請來農業(yè)技術專家在田間為農民授課,手把手、全流程指導種植、田間管理和采摘——使用小拱棚雙膜種植,讓瓜提前上市,錯開8月成熟高峰期;電商根據內地市場三口之家需要定出2公斤左右標準;為保證瓜的甜度,一根藤上只結2個瓜,其余的都剪掉;澆水后瓜容易留下斑痕,使用瓜托可保持好的品相……
幾乎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從頭開始。比如裝箱,有些農民不管大小,硬往盒里塞,撐破了也不管;比如挑瓜,農民習慣了把地里的瓜一畝畝打包賣給瓜販子,若去地里挑符合商品要求的瓜,翻翻揀揀也挑不出幾個,農民很難接受。
然而市場就是市場,進入電商渠道的瓜,每公斤收購價可達4元上下,而賣給瓜販子只有1元多,*便宜的時候才幾毛錢??吹靡娒弥氖找婢褪?的老師,瓜農逐漸有了市場意識,開始主動學習技術,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瓜的品質。
“今年400多畝小拱棚的瓜提前1個月成熟,果型、大小、甜度都很好,商品率比原始種植提高了兩倍。”卡德爾·艾買爾說。
前幾天,巴楚縣委常委、副縣長、上海援疆巴楚分指揮部副指揮長嚴布衣還去協(xié)調了“搶瓜”事件。他告訴記者,有些瓜商看中了高品質的商品瓜,來到已接訂單的地里搶收,說明優(yōu)質的農產品得到了市場和消費者的一致認可。
這片沙漠綠洲里的綠瓤脆甜土瓜,在與市場脫節(jié)了久遠之后,終于掙脫了原生態(tài)的巴扎買賣,而這片土地上的農民,也終于踏出初窺現代經濟形態(tài)門徑的*步。
打造電商扶貧樣板
在巴楚縣阿瓦提鎮(zhèn)古勒買里村,一塊“農村淘寶沙漠蜜州農場”的門樓牌格外醒目,里面大棚林立,工人們在摘取*后一批早熟瓜。
農場是巴楚縣政府、援疆指揮部和農村淘寶、維吉達尼一起建起的100畝種植示范基地,旨在用現代化設施農業(yè)引領當地傳統(tǒng)種植方式轉型。“今年全縣種瓜面積達到了1.3萬畝,農場在種植面積上微不足道,但希望能點燃星星之火,讓瓜農理解并接受只有規(guī)?;蜆藴驶拍軐崿F產業(yè)化。”程暢說。
去年7月項目完成之后,農場種植了當年第二季瓜,獲得成功,今年也準備按兩季來種植。農場傳遞理念,也傳授技術,農村淘寶與縣政府、企業(yè)一起組建巴楚青年農民科技服務隊,招募年輕農民和農業(yè)技術專家一起種瓜,學習技術和田間管理。
服務隊隊長艾孜買提·努爾買買提介紹,農場22位工人都是當地農民,其中8人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不算加班費,每人每月基本工資2000元,兩季瓜的周期是8個月,1年1.6萬元以上的收入已經脫貧。”他說。
工人們期盼的不僅是脫貧,更是致富。27歲的阿古拉依木·依曼職高畢業(yè)后回家務農,這是她找的*份工作。“在這里學到了很多技術,爸爸盼著我和他一起科學種瓜,早點富起來。”她說。
推廣標準化需要一個過程,而規(guī)?;枰攲釉O計。“我們和維吉達尼商量,想做全產業(yè)鏈,以類似合作社或協(xié)會的組織方式提高生產的組織化,目的是讓更多的鄉(xiāng)鎮(zhèn)與合作社參與進來,他們提供整合的土地,我們提供技術。”程暢說,將來技術落地、品牌打造、銷售渠道都分工明確,充分發(fā)揮合作社、駐村工作隊、電商和農民的積極性,尤其要和農民建立起牢固的利益連接關系。
“今年很多鄉(xiāng)鎮(zhèn)出現了百畝以上規(guī)模的種植,從產業(yè)發(fā)展來看是一個非常好的趨勢。”程暢說,但大規(guī)模復制農場生產模式,投資成本太高,“因此我們還是致力于示范推廣小拱棚,這樣種植和管理都相對簡單,品質和渠道也比較好控制。”
“進入現代經濟大流通,把留香瓜做成產業(yè)僅是一個開始,今后更需攻堅克難,需要政府、企業(yè)、平臺以及資本與農民全方位的對接。”維吉達尼負責人劉敬文說。他特別提到了大數據、云計算的應用,以用戶喜好來*定位瓜的大小、口味、甜度乃至種植規(guī)模和產量。
經過多年培育,農村淘寶的電商扶貧已經讓農民極大受益,而留香瓜的市場之路尚任重道遠,更前景可期。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