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過后*天,記者驅車趕到華陰市孟塬鎮(zhèn)余家村,見到了正頂著烈日清理村道垃圾的王寬榮。58歲的王寬榮是華陰市孟塬鎮(zhèn)余家村黨支部書記,在這個位置上他一干就是12年。
位于華陰東南方向秦嶺腳下的余家村,臺塬地貌,受出行難、灌溉條件差等基礎條件的限制,群眾致富難,全村243戶1170人,其中貧困戶72戶253人。如何帶領村民脫貧致富?“脫貧要想快,全靠產業(yè)帶”,發(fā)展特色產業(yè)是一條“捷徑”。產業(yè)發(fā)展必須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王寬榮克服困難,籌集資金,新建了村級組織活動場所,修建了村級衛(wèi)生室,修建了通村路。他跑資金,上項目,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修復和新打機井3眼,整修田間道路3000多米,地下管線4000多米,讓全村群眾都吃上了干凈的自來水,使全村200畝耕地達到了“田成方、渠成網、旱能澆、澇能排”。
基礎設施改善了,發(fā)展什么產業(yè)呢?余家村種菜歷史久,但多年來東一片,西一片,不成規(guī)模,生產技術也很落后,經濟效益低下。
“咱這里干凈清新的空氣,天然無污染的山泉水,不是正好發(fā)展設施農業(yè)嗎?”王寬榮在電視節(jié)目中看到山東某地發(fā)展吊籃西瓜的經驗,突然一下子來了靈感。對啊,余家村域內溝壑縱橫,南北落差大,晝夜溫差大,為大棚瓜果發(fā)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方向有了,目標定了,王寬榮帶領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山東、河南和大荔、蒲城等地,考察學習先進地區(qū)種植設施蔬果的好經驗。他緊抓國家脫貧攻堅政策機遇,發(fā)揮黨支部核心作用,黨員干部帶頭,動員貧困群眾利用好國家脫貧貼息貸款,流轉土地60余畝,建成設施果蔬大棚12個,種上了吊籃西瓜。
在他的努力下,成立了余家村果蔬種植專業(yè)合作社,精心培育打造余家村的西瓜品牌,并注冊了商標“余家果蔬”。同時,村黨支部在互聯(lián)網上及時發(fā)布西瓜、蔬菜生產供應信息,提高了余家西瓜的知名度,擴大了市場覆蓋面,產生了良好經濟效益。余家村果蔬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吸納該村貧困戶17戶,每戶每年分紅3300元。年務工帶動200余人,實現(xiàn)勞務帶動戶均增收2400元。
“余家村的吊籃西瓜,是山泉水澆灌,菜籽油追施,人工授粉,非轉基因,無公害,*,口感純正,酥,甜,脆。”說起余家村的西瓜,王寬榮滿臉得意。他說,余家西瓜品質優(yōu)良,今年5月中旬上市后吸引了各地的客商,不到20天所有西瓜都有了買主,每棚西瓜凈利潤在3萬元左右。
“我們的‘二維碼’西瓜早已名揚省內外咧!”在無公害西瓜大棚外,見到了村民苗拴抗。“我們這西瓜糖度高、口感好,每一個都有二維碼,輕松掃描一下,便知道你吃的這個西瓜是怎么長成的,*的無公害,*。我們村沒有外出賣瓜的,全部在地頭就被*一空了,甚至還得走后門呢!”說起自己的西瓜,苗拴抗贊不絕口。
實實在在的效益是市場經濟的通行證。余家村一度是個貧困村,如今變成遠近聞名的瓜果村,余家村的“二維碼”西瓜,供不應求,利潤可觀,已經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金蛋蛋”,大家紛紛為此點贊。
與此同時,王寬榮還發(fā)揮自己種植花椒的特長,專門給群眾聯(lián)系了花椒苗,在他的義務指導下,所有的貧困群眾都種植了花椒。目前,該村72戶253名貧困群眾實現(xiàn)了產業(yè)全覆蓋,產業(yè)脫貧已初見成效,余家村走上了一條“黨支部+貧困戶+黨員干部+合作社”致富新路子。
余家村西瓜大棚旁熱鬧非凡,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作為村黨支部書記,王寬榮有著新期待。“今年我們擴建了鋼結構冷棚16個,還建成了一個大型蔬菜瓜果庫房,讓大家的蔬菜瓜果銷售不發(fā)愁。我們還要把觀光旅游也發(fā)展起來,讓村里人有更多的收入。”
王寬榮的話引得大家笑聲不斷,興奮與希望寫在了每個人的臉上。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