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潛勢農作物”盡快造福百姓,應加強科學研究,大力收集、挖掘“潛勢農作物”的種質資源,并盡快讓公眾了解其重要價值
日前,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舉辦的*研討會上,李競教授*提出“潛勢農作物”這一新概念,得到與會國內中醫(yī)藥界和農業(yè)科技界知名專家的高度肯定。
所謂“潛勢農作物”,是指現在仍然是野生植物種質資源,但具備成為農作物的獨特潛質,并且有望在預防或改善人類高發(fā)性常見病或慢性疾病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其核心是將具有醫(yī)療保健潛力和優(yōu)勢的野生植物種質資源進行篩選、栽培和馴化,使其成為藥食兩用的新資源。
改革開放40年來,百姓餐桌上的食物越來越豐富,一大批新奇特農產品陸續(xù)走進消費者的視野。然而,同我國已發(fā)現的3萬多種植物相比,目前大面積種植的各類農作物只有300多種,其中列入《中國藥典》的藥食同源農作物僅有101種。因此,仍有大量“潛勢農作物”需要進一步發(fā)掘和研究。
自古至今,人類都在不斷地將野生植物種質資源進行人工馴化,有的變成了供給人類糧食的農作物,有的變成了中藥,還有的變成了其他類型的經濟作物。據專家介紹,“潛勢農作物”的合理種植、生產和流通,即使不考慮國際市場的消費,僅國內消費者使用,每年就可產生非??捎^的經濟效益。未來“潛勢農作物”不僅能滿足傳統(tǒng)食物生產的需要,還可以滿足人民群眾預防和治療慢性疾病的需要。
要讓“潛勢農作物”發(fā)揮出優(yōu)勢,盡快造福百姓,首先應加強科學研究。要采用交叉學科的方法,對藥用植物的生理、生化等開展研究,采用動物模型進行藥理學、毒理學、療效等方面的評價,為后續(xù)藥物開發(fā)和臨床研究提供扎實的科學基礎。其次,要大力收集、挖掘“潛勢農作物”的種質資源,進行種質資源調查、篩選、鑒定、研究。同時,借助現代生物技術,開展藥用植物的栽培和馴化,結合生物學和醫(yī)學以及臨床研究,發(fā)掘它們的藥用功能與食用功能,從而開發(fā)出新的功能性食品或新的藥用植物。此外,要大力普及相關科學知識,盡快讓公眾了解其重要價值,讓更多人了解、認識“潛勢農作物”。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