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yè)網Agronet編輯雜談】在城市中,除了快捷支付出現(xiàn)在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外,“共享”也占據(jù)了不小的位置。共享單車、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衣食住行里無不體現(xiàn)了“共享”的奇特作用。就在城市人越來越適應這種“共享”生活時,農村的日常生活也在經受著“共享”的沖擊。
在農村的田地邊或是小路旁,時不時地出現(xiàn)“小黃車”、“小白車”的身影。然而這種“共享思想”卻在農村中受到了阻礙。不難發(fā)現(xiàn),與城市相比,農村需要的并不是單車,農民并沒有從共享單車中得到很大的益處。
那么,究竟農民們需要的是哪種“共享”方式,又有什么事物是他們希望“共享”的?
對于農民來說,農田是根,農房是本,這兩者都是農民密切關心且容易閑置的,所以從中入手更合適不可了。
農田閑置在農村中非常常見,所以可以建立農田共享模式。分塊、分季、分類種植,不僅將農田利用起來,還可以增加農田持有方和承種方的收益。另外,播種、收割的大型機械也可以成為“共享”的對象。
隨著農村的人口向城市流動,農村中空閑的房屋慢慢增多。特別是在民宿盛行的今天,農房經過租賃、設計、裝修之后,可以給來農村游玩的人居住。在“共享農房”的基礎上,還可以增加一項“共享農場”,將農房旁邊的田地、果園利用起來,設計成一系列的農旅產品,滿足游客的各項需求,讓“共享”真正造福農民。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