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鵪鶉栗羽和黃羽兩種羽毛顏色是一對性別遺傳性狀,主要由一個關鍵基因CCDC171來調控。”5月11日,湖北省農業(yè)科學院關于鵪鶉遺傳基因密碼的*新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雜志《Giga Science》在線發(fā)表。
鵪鶉及鵪鶉蛋營養(yǎng)價值高,被稱為“動物人參”,市場需求旺盛。鵪鶉經長期進化,是禽類生長發(fā)育*快的品種之一,從出生到開始產蛋僅35天,還可以通過羽毛顏色區(qū)分公母。這些與眾不同的特征,到底是由哪些遺傳基因控制的?該院畜牧獸醫(yī)研究所研究員杜金平帶領的家禽團隊,歷時7年終于找到答案。
研究團隊主要成員吳艷博士介紹,項目組匯集省農科院、中國農大、華大基因科學家團隊39人,利用*先進的基因測序技術,完成了鵪鶉全基因組測序,破解了鵪鶉的遺傳基因密碼,共發(fā)現1.621萬個功能基因,其中新基因238個。在國際上,*開展了鵪鶉羽色、體重、產蛋、性早熟等生物學現象分析。
研究團隊還發(fā)現,鵪鶉與家雞的親緣關系*近,其次為火雞、鴨,這解決了學術界爭論不休的鵪鶉、火雞、家雞之間的起源進化關系難題。
根據研究成果,項目組開發(fā)出羽色、體重、產蛋等重要性狀功能標記23個,提升了我國鵪鶉研究水平。利用全同胞家系選育方法與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相結合,選育出4個專門化品系,育成適合加工的神丹1號鵪鶉配套系,產蛋率提高10%,蛋品加工破損少,這項成果也填補了國內空白。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