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時節(jié),黃土高原上飄起了零星雪花,田間地頭蕭瑟冷清,但走進甘肅省榆中縣三角城鄉(xiāng)的康源現代農業(yè)示范園,卻讓人眼前一亮。溫室大棚里,綠油油的菠菜“掛”滿了墻,油麥菜也住上了“樓房”,不到4平方米的空間,竟然種了6層蔬菜。
“這個棚采用了立體無土栽培技術,產量是普通菜田的5—6倍。”示范園負責人談應勇說。
據他介紹,像這樣的溫室,一年*多可生產5茬蔬菜。“設施大棚延長了蔬菜生產周期,隨著優(yōu)質菜種、無土栽培技術的推廣,蔬菜的質量和產量提升了,菜農也實現了增收。”
談起2017年的收成,58歲的三角城鄉(xiāng)魏家圈村村民張俊芳臉上笑開了花:“2017年家庭收入比2016年多出3萬元。”
張俊芳跟記者算了筆賬:2017年她向該園區(qū)流轉了一畝多地,租金收入1500元;家里的8畝地由兒子種植蔬菜,一畝收入1萬多元;自己來到園區(qū)工作,一個月工資3000多元。一年下來,租金、工資和種菜收入近12萬元。
榆中縣蔬菜產業(yè)發(fā)展中心副主任滕輝介紹,當地為菜農提供多重保障,合作社提供優(yōu)質菜種,種植基地提供技術支持,農戶自愿參與種植,并且通過與示范園建立合作協議,農戶可享受高于市場價兩毛的收購價。
“簽訂協議后,菜農就不用擔心銷路問題。”談應勇說,園區(qū)還與當地3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建立合作關系,戶均增收5000元左右。
此外,當地政府和企業(yè)多次開展蔬菜種植技術培訓,有142個村3萬多人次參與,實現技術人員對接村和鄉(xiāng)鎮(zhèn),為菜農提供育種、地膜種植技術、價格購銷信息等服務。
蔬菜有品質、技術有保障、銷售有出路,菜農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提升,種菜的積極性也高了起來,許多外出務工的農民開始返鄉(xiāng)種菜。
“種菜種得好不如銷路好,銷路的拓寬關鍵靠冷鏈物流。”蘭州高原夏菜產業(yè)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得軍說,榆中縣已建成保鮮庫超過40家,可儲藏保鮮13萬噸蔬菜。冷鏈物流為蔬菜的儲藏和銷往外地提供條件,不僅蔬菜保鮮保質,農民也多了條致富渠道。
榆中縣蔣家營村是有名的蔬菜種植及物流配送中心,村支書蔣小文介紹,僅該村的冷鏈物流企業(yè)就有18家,很多外出務工的年輕人紛紛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一些率先致富的村民也買上了豪車,村子成了當地有名的“路虎村”。
榆中是全國重要的蔬菜產區(qū)。隨著設施蔬菜建設、綠色有機蔬菜的推廣和冷鏈物流產業(yè)興起,榆中建設溫室大棚2000多座,認證花椰菜、包菜等綠色食品36個,有6萬多農戶24萬人從事蔬菜產業(yè),解決剩余勞動力3萬多人,市場遍及全國50多個城市。榆中也成了“集西北、賣全國、出東盟”的重要蔬菜集散中心。
現在種菜已不再是簡單的種和養(yǎng),已被賦予休閑、體驗觀光等多種功能。“眼下溫室的草莓熟了,我正合計著搞個采摘節(jié)創(chuàng)收呢。”談應勇說。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