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歲的臧錫友,2012年,決定回鄉(xiāng)種果樹再創(chuàng)業(yè),沒曾想,零星間種的蔬菜,倒成為他收入的主心骨,一年凈賺30萬元。近日,記者來到他位于江北區(qū)五寶鎮(zhèn)新三村的蔬菜基地,一探究竟。
當記者走進蔬菜基地見到他時,他正一頭扎進菜地,嫻熟地采著各種青菜,絲毫沒察覺到有人到來。
“其實種菜并不是我的初衷,只是誤打誤撞,不經(jīng)意間摸索出一條種菜生意經(jīng)。”望著山坡上綠油油的蔬菜,臧錫友長舒一口氣。
臧錫友祖祖輩輩都是以種田為生,他和村里其他年輕人一樣,成年后隨即離開家鄉(xiāng)到主城打工,做石材工作,這一干就是25年,“累不說,一年到頭掙不了幾個錢。”
2012年底他辭職,拿著半輩子打工攢下的16萬元,回到村里把自家的土地開墾出來,加之從村里流轉來15畝地,建起近22畝的水果園。不久,他從璧山、湖北引進了6個葡萄品種,從廣西、廣東購進4000株火龍果樹,還從璧山買來2萬株無花果。
2014年,8畝葡萄樹產(chǎn)量不足4000斤,收入近2萬元,扣除成本利潤不足萬元;2016年,4畝火龍果樹開始掛果,收入不到8000元;10畝無花果雖連年產(chǎn)果,可產(chǎn)量始終維持在1000斤左右,沒見增長。
令他慶幸的是,這幾年靠地里的蔬菜,每年給他帶來了30余萬元的收益。
對比栽果樹和種蔬菜效益的差距后,臧錫友思量再三,*后還是選擇放棄“果園夢”,將種植重心放在蔬菜上。
他四處尋找種植專家“拜師學藝”。在銷售方面,他不再是“掃街式”探訪,而是縮短春季蔬菜的上市時間,為此他投資了20萬元,興建起21個蔬菜大棚。
為了進一步打開市場,去年,他還建立了微信公眾號、QQ等進行網(wǎng)絡銷售。截至目前,與臧錫友長期保持聯(lián)系的網(wǎng)絡商販、餐館有10多家。
農(nóng)業(yè)網(wǎng)(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nóng)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
新聞關鍵字: 蔬菜 創(chuàng)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