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處天空白云點點,近處人們喜氣洋洋,在寧夏鹽池縣王樂井鄉(xiāng)官灘村的文化活動廣場上,村民觀看著動感十足的廣場舞表演,不時地鼓掌叫好。
“早晚都可以跳舞,現在不管是耍撲克,還是打球都有專門的場所,還有老年餐廳,我們都覺得挺好!”官灘村村民馮樹芳在跳完廣場舞后,與人閑聊,難掩內心喜悅。
鹽池縣花馬池鎮(zhèn)蘇步井村新建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已經成為村民農閑時聚集的歡樂大本營。這個看似普通的文化服務中心,小小的一方天地,卻設施齊全,村民想要的文化休閑和娛樂功能一樣也不缺。幾個老人在一樓下棋,還有幾個年輕人在打乒乓球,在二樓的圖書室里,十幾個村民正對讀書和看報的內容津津樂道。
只有解決精神的貧困,才能真正拔掉窮根。短短兩個月,寧夏大力實施的文化扶貧工程,在實現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自治區(qū)覆蓋后,已經收到了為村民提供豐富多彩文化服務的實效。
一個文化活動廣場、一個文化活動室、一個簡易戲臺、一個圖書閱覽室……2017年3月,參照中宣部“百縣萬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范工程“七個一”的標準,寧夏啟動了貧困地區(qū)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暨文化扶貧工程。
如今,歷時近一年的“殲滅戰(zhàn)”,覆蓋寧夏9個貧困縣區(qū)的606個貧困地區(qū)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部高標準建成并投入使用,基本實現了文化設施到村、文化服務到戶、文化普及到人、文化扶貧到“根”的工程建設目標。
如何做到文化*扶貧?寧夏有自己的思路。那就是對接群眾文化需求,采取免費開放的形式,“種”“幫”結合樹立自己的品牌,打通公共文化服務“*后一公里”。
在各個扶貧縣區(qū),不僅有“鄉(xiāng)村大舞臺”“送歡樂下基層”這樣的活動和文化惠民品牌,還有以“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為宗旨建立的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設施。
地處寧夏隆德縣的新和村,村里有20余年歷史的秦腔劇團正在表演秦腔唱段。而在戲臺北面,久負盛名的高臺馬社火正在表演,觀看的村民和游客將表演團圍得水泄不通。村民給游客介紹說,村里還有一年一度盛大篝火晚會,有5000人參加,場面那叫一個壯觀!
新和村是有名的文化村,這里豐富的文化活動不僅滿足了村民的精神需求,秦腔劇團結合獨特的馬社火展演、器樂演奏、歌舞、小品、相聲為輔的文藝團隊,更成為該村旅游產業(yè)的“亮點”。
隨著文化投入的加大、文化活動的豐富,在寧夏,民間刺繡、剪紙、泥塑、磚雕、石雕、書畫等為代表的一批文化產業(yè)逐步興起,成為有效增加農民收入的新興產業(yè),成為帶動農民增收的新引擎。
“大家現在都有的忙了!”寧夏紅寺堡區(qū)紅寺堡鎮(zhèn),由于村民大都是從寧夏南部山區(qū)搬遷而來,殘疾人比例較高,過去,這里一直是深度貧困地區(qū)。
2017年2月開始,在寧夏刺繡技藝非遺傳承人趙秀蘭帶領和傳授下,紅寺堡鎮(zhèn)菊花臺等3個村的婦女都被發(fā)動起來,集中培訓學習刺繡技藝。“她們收入高的每月能有3000元,少的也能利用農閑時間掙幾百塊補貼家用。”趙秀蘭說?,F在,刺繡這門傳統(tǒng)手藝已成為寧夏農村婦女增收的重要渠道。
脫貧攻堅工作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有效激發(fā)了貧困群眾內生動力,脫貧步伐大大加快。寧夏把“文化扶貧惠民工程”作為脫貧攻堅的一項重要內容,在不斷探索中,走出一條文化扶貧、文化脫貧的“寧夏路徑”。
結合美麗鄉(xiāng)村建設,在文化服務中心項目中,寧夏各縣區(qū)充分挖掘本地特色,整理和培育地方特色民間文化,現在,“一村一品”建設成果如同一張張照片陳列在百姓眼前。
在涇源縣,結合旅游驛站對旅游沿線50公里長廊新建的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進行開發(fā),讓群眾共享文化發(fā)展成果;在原州區(qū)、隆德縣,各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依據村民喜歡看戲、唱戲的特點,籌措資金建成鄉(xiāng)村戲樓和鄉(xiāng)村大舞臺;在紅寺堡區(qū),文化服務中心和周圍民居庭院風格融為一體,彰顯“共產黨好,黃河水甜”的移民文化主題。
共享文化成果,使貧困群眾進一步增強了脫貧斗志、脫貧勇氣、脫貧信心。記者了解到,2017年,除了貧困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示范工程,寧夏還完成了100個農民文化大院建設工程,讓農民享受到實實在在的文化福利。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